一零四房屋租屋售屋 買屋賣屋 免費廣告 - 台北縣永和區 租屋售屋 → 檢視評論

帖子評論信息
評論主題: 永和市 (台北縣) 簡介
評論對像: user10 | 2009/2/26 上午 01:11:11
評論言論:

永和市 (台北縣) 簡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永和市
Yonghe City

永和市徽
箴言 藝術造市•文化永和
舊稱 秀朗、溪洲
行政區機關 永和市公所
機關所在地 永和市
機關網站 永和市公所
行政區管轄 台北縣
行政區類別 縣轄市
市長 洪一平
經度 東經121.17度
緯度 北緯24.56度
總面積 5.7138平方公裡
戶數 88,362戶
人口 236,684人(2009年1月)
區劃 62里1,249鄰
郵遞區號 234
民意機關 永和市民代表會
毗鄰 中和市;台北市文山區、
中正區、萬華區


永和市位置圖
永和市是台北縣下的一個次級行政區,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相鄰,南與台北縣中和市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超過41,000人,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

目錄 [隱藏]
1 詞源
2 地理
3 歷史
4 行政區劃
5 經濟
6 交通
7 都市規劃
8 人口
9 教育
10 人物、文化資產與歷史建築
10.1 人物
10.2 文化資產
10.3 歷史建築
11 地方特色
12 文學中的永和
13 參考資料
14 外部連結


詞源

永和市市標:中正橋頭和平鴿銅像在1950年代以前,今永和市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58年,因當地人口過多,遂獨立成為一個鎮。本來命名為「中興」,因易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需重新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1]。


地理
永和市位於於台北盆地的中央偏南,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的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相鄰,南則大致以以瓦?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市相鄰。不過由於中、永和地區已高度都市化,兩市東半部交界處房舍緊密相連,根本難以明確區分;加上以往同屬一家,關係異常密切,故一般民眾常以雙和地區合稱之。

永和市全市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市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污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低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新店溪為永和市北邊與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污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瓦?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市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市與中和市的界河,全長4公里[2]。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

永和市本身並無氣象站,但因居台北盆地中央偏南,應可採用台北盆地之氣象資料,亦即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1.7度。


歷史
在台灣史前時期,台北盆地南部屬於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分支-雷朗族的活動範圍,其中有兩個部落居住於今永和地區。1641年,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進駐台灣北部後,其戶口冊表始見「Cournangh」、「chiron」之部落名稱,即分別為「龜崙蘭社」、「秀朗社」之譯音[3][4]。

1661年(明永曆15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開啟明鄭時代。當時台灣北部隸屬天興縣,漢族雖已開始進入台北盆地開墾,但僅止於盆地北緣一小部分,本地區仍屬未開化之地。

1683年8月(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清軍擊敗明鄭。次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台灣北部隸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1709年(康熙36年),福建泉州人團體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台北盆地,其中也包括秀朗一帶,為本地區漢人開墾之始。

1723年(雍正元年),由諸羅縣拆分出彰化縣與淡水廳,台灣北部改隸淡水廳。雍正年間,漳州人大舉遷台。由於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大加蚋地區幾乎已被泉州人開墾殆盡,只得渡過新店溪,開墾溪南土地,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及部分土城地區,當時稱為「枋橋十三庄」。1875年(光緒元年),設立台北府,本地區改隸隸屬台北府淡水縣擺接堡。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於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予日本。6月,日本佔領台北地區後,擺接堡隸屬台北縣淡水支廳。今永和地區所轄地區,約略為擺接堡轄下的龜崙蘭、潭墘、秀朗3庄。

1897年6月,日本更改地方制度,廢除「支廳」而改設轄區較小的「辦務署」,本地改隸台北縣新莊辦務署。1901年5月,新莊辦務署裁撤,本地因而改隸。1901年11月,廢縣、辦務署而改設廳、支廳,本地改隸台北廳枋橋支廳。1909年10月,今中、永和地區改制制為枋寮區,其範圍即為日後之中和鄉。據1919年(大正8年)日本人《臺北廳志》的記載,枋寮區下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含中和市中原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員山仔等十大庄,大庄之下又轄十九土名村落。其中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三庄範圍與今永和市轄區大致相仿。

1920年廢廳、區而改為州、郡、街庄,本地隸屬於台北州海山郡中和庄。1937年(昭和12年),川端橋(今中正橋)建成[5],本地與台北之交通往來大為便利。

1945年戰後,初期仍循舊制。次年地方制度改制,廢州、郡、街庄而改為縣、區、鄉鎮,本地隸屬台北縣海山區中和鄉,共有6村,人口僅有7,723人[5]。1950年8月日廢區而由台北縣直轄。

1949年大陸易主後,許多追隨國民政府來台之軍民遷入本地,台北市區考慮防空疏散問題將本區劃為疏散地區,以致人口急速增加,1957年時已增為24,983人,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1958年4月1日,本地自中和鄉拆出獨立成為永和鎮。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10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永和正式分治[6]。分治後的永和鎮面積共5.59平方公裡,置8個里112鄰,人口38,727人[5]。

1979年,因地方人口、建設及經濟快速發展,於是升格為縣轄市。


行政區劃

永和市行政區 pdf-version1960年永和鎮分治之初,僅有上溪里、頂溪里、店街里、網溪里、中溪里、潭漧里、秀朗里及下溪里8里[7]。隨後人口增加快速,目前永和市共劃分成62個里,包括福林里、文化里、豫溪里、光明裡、仁愛里、永貞里、永福里、民治里、永成里、忠義里、永元里、秀林里、保安里、中溪里、永安里、民族裡、民權里、中興里、勵行里、秀朗里、秀成里、上溪里、竹林里、雙和里、安和里、水源里、協和里、河堤里、頂溪里、潭墘里、潭安里、大新里、保平里、民本里、民樂里、光復里、復興里、福和里、得和里、智光里、新生里、大同里、前溪里、和平里、新部里、下溪里、秀和里、河濱里、民生里、秀得里、上林里、網溪里、正興里、永興里、桂林里、店街里、信義里、後溪里、民富里、秀元里、永樂里及保順里[8]。


經濟
永和地區早期以農業為主。1950年代因大量軍、公、教人員遷入,人口急速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台北市的住宅區。目前除新店溪河堤外的高灘地之外,幾無任何較具規模的農地;也沒有工業區或大型工廠,產業結構以商業、服務業為大宗。


交通

永和市交通網 pdf-version
永和接駁巴士E線
福和橋頭的三角形圓環由於新店溪的阻隔,古時候與台北市的交通都是靠渡船來維繫,彼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溪洲與台北市,碼頭即現今之光復街底,道路兩旁遍植黃槴花,至花開時節香氣怡人。如今藉由中正橋、福和橋及永福橋等交通要道,以及台北捷運中和線的頂溪站及永安市場站兩座捷運站,幫助往返台北市與永和市兩地。

主要道路:

永和路-永和最重要的南北貫穿大道,略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北經中正橋可快速到達台北市中心區,南經中和路可連絡中和市鬧區,是永和最熱鬧的商圈所在,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亦為111縣道。
中和路-連接永和市與中和市鬧區的道路,亦為中永和的邊界道路,東半段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公路編號為111縣道。
中正路-位於永和東側,平行永和路,智光商職即坐落於此。
中山路-永和新闢的道路,是通往中和最重要的道路,目前有太平洋百貨坐落於此。
福和路-連接台北公館和永和的主要道路。
竹林路-永和舊聚落核心道路,永和市公所即坐落於此,並且和永貞路、文化路連結,環繞永和一圈。
林森路-連接永和福和橋到台北市,是永和另一條進出台北市的道路。
成功路-秀朗地區主要道路,有匝道可以連接上福和橋。
環河路-永和沿?築堤開闢的道路,縣側環快即將沿?本路開闢。
得和路-起自四號公園垂直交中正路.民族路.民權路.永元路.民生路.止於成功路其上有秀朗國小.
永貞路-西起仁愛公園,東至竹林路、福和路口,為永和最重要的東西向幹道。
永和市與中和市雖然曾經屬於同一個行政區,但分治後道路各自命名,因此如同台灣其他相鄰的行政區,相同路名可能會指向不同的道路,例如永和的中正路與中和的中正路即為不同的道路。但也有例外者,例如兩市的中山路不僅僅是同一條路,而且共用一個編號系統,即永和部分編為「一段」,中和部分編為「二段」,所以連門牌號碼都沒有重覆。

比較特殊的是兩者雖然都有以地緣關係命名的「永和路」,但所指的是不同的地區,當然也是不同的道路。中和市的永和路是該市市中心通往中原里(位於華中橋西邊)的一條蜿蜒小道,因中原里古名「永和庄」而得名。該道路歷史已有數百年,與後來的永和市命名毫無關係。不知其歷史背景者以為道路命名不當,實屬誤解[9] [10]。


都市規劃
永和自中和分出前的1955年即擬定都市計劃。當時根據英國耶伯聶澤滅N華德(Ebenezer Howard)所提出花園城市概念,將英國近郊適應起伏地形的環狀規劃移植至永和市,計劃人口3萬人、公園佔九分之一的面積、道路則在綠地之間迂迴。

由於永和距離台北市中心很近,房價便宜而且環境單純,因而擁入大量的上班族。當時所規劃的公園,除一號公園之一部分開發為公園(即今仁愛公園),及四號公園因在中永和分治時劃入中和境內而得以幸運保存外,其餘均改為學校及住宅用地,以應付沈重的人口壓力。原規劃七座公園現況如下:

一號公園:仁愛公園、永平高中、住宅用地
二號公園:福和國中、住宅用地
三號公園:市公所等機關用地、住宅用地
四號公園:完整開闢(今屬中和,已改名為八二三紀念公園,內設有國立台灣圖書館。)
五號公園:秀朗國小、住宅用地
六號公園:住宅用地
七號公園:變成住宅用地[11]

人口
原住民

1717年,清康熙56年,《諸羅縣誌》記載板橋、中和一帶曾有泰雅族人出沒。
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屬於「雷里雷朗社」及「空仔社」(「空仔社」又稱為「繡朗或秀朗社」)。
舊移民

福建泉州府同安唐山人:清時期佔大多數,相較於中和地區的泉州人。
戰後,隨?台北地區的興旺與發展,由中南部北移謀生定居者漸增,多為青壯人口,不乏新婚夫婦及新生兒。
新移民

戰後外省人: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敗退來台。由中國大陸來台的外省人倍增,尤其是從大陳島戰役徹退的難民,政府將之安置集中在「新生地」。

教育
高中高職
台北縣立永平高級中學:完全中學、另設美術班
台北縣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台灣地區的藝術、設計學校之一
台北縣私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台北縣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永和校分部)
國民中學
台北縣立永和國民中學:設有數理資優班
台北縣立永平高級中學(國中部)
台北縣立福和國民中學:社區大學所在地、設有國樂班、美術班
國民小學
台北縣立永和國民小學
台北縣立頂溪國民小學
台北縣立網溪國民小學:設有國樂班
台北縣立秀朗國民小學:曾創下金氏紀錄「人數最多的小學」
台北縣立永平國民小學:設有美術班
台北縣私立及人國民小學
台北縣私立竹林國民小學
台北縣私立育才國民小學
成人進修
永和市民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

人物、文化資產與歷史建築

人物
楊三郎 (畫家):畫家。
楊三郎 (作曲家):本名楊我成,作曲家,作品有《望你早歸》《秋風夜雨》《港都夜雨》。
梁丹丰:畫家。
卓文萱:歌手、演員。

文化資產
溪洲全華軒:曾捷盛,北管戲曲。
明虛實戲團:林添盛,掌中戲。
永和市立國樂團與采風樂坊:永和地區傳統國樂教育。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中山路,世界第一個以「宗教」為主題的博物館。

歷史建築
網溪別墅:縣定古蹟,位於博愛街七號,永和八景之一,現為楊三郎美術館。
川端橋:中正橋舊名,連結永和與台北市。
店仔街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
保福宮:創建於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為一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從祀福德正神。位於仁愛路、保福路一帶。

地方特色
樂華夜市:位於永和路一段與永平路、永貞路一帶,是台灣著名的觀光夜市之一,也是居民生活中心。
韓國街:位於中興街,沿線以許多韓國舶來品店家為主要特徵。
永和豆漿聞名於世:位於永和路二段284號「世界豆漿大王」(舊稱「新世界豆漿店」),創立於1955年,是全台永和豆漿的始祖,享譽全國海內外,24小時營業
鳥結糖:竹林路的客家巷。
福和假日花市:

文學中的永和
徐鍾珮,散文〈發現川端橋〉1950年代,收錄於《我在台北及其他》1986年,純文學。
周夢蝶,詩選〈川端橋夜坐〉,時間不詳。
舒國治,散文〈無中生有之鎮─永和〉,《作家的城市地圖》。

參考資料
^ 《永和之美 沿革篇》,永和市公所官方網站
^ 《中和來報報 地理環境》,中和市公所網站
^ 《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又稱《大臺北古地圖》),1654年(荷蘭語)
^ 《第三章 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一九號至三十號地圖解讀》
^ 5.0 5.1 5.2 《台北縣地區綱要計劃-永和市建設發展計劃》
^ 盛清沂,《重修中和鄉誌》
^ 《民國四十六年永和鎮人口資料》,永和市誌
^ 《第 12 任 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概況》,選舉資料庫網站
^ 台灣堡圖,1904年
^ 《中永和》,偽基百科
^ 《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劃之移植與形構》,廖盈琪,1998,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外部連結
行政:永和市公所、永和戶政事務所
文化資產:網溪別墅、永和豆漿、永和市福德宮
博物館家族:楊三郎美術館、世界宗教博物館
成人教育: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永和市民大學(點選網頁)


反對方

支持方

反對方人數(0
支持方人數(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數(0

自訂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