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 (台灣省) 簡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台南市)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座標:北緯22度59分51.1秒,東經120度12分45秒22.997527777778;120.2125關於「臺南」範圍內可指的其他地區,詳見「臺南」。
臺南市
Tainan City
(臺南市旗) (臺南市徽)
簡稱 南、南市、臺南
別稱/舊稱 府城、鳳凰城、古都、
赤崁、刺桐城(清代)
設立始年 1725年築城;1920年設市
行政區類別 市
區劃 6區
政府所在地 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
市長 許添財
政府網站 臺南市政府
市花 鳳凰花
市樹 鳳凰木
市鳥 喜鵲
電話區號 06
總面積 175.6456平方公裡
(台灣的第17位)
總人口 768,739人(2009年1月)
(台灣的第11位)
人口密度 4,376.65人/平方公裡
(台灣的第5位)
毗鄰 台南縣、高雄縣
台南市在台灣的位置
地理
經度 東經120.03 - 120.14度
緯度 北緯22.55 - 23.05度
東西寬度
南北長度
總面積 1074.396平方公裡
- 陸地面積
- 水域面積
海拔高程 最高:29公尺 (桂子山)[1]
最低:2公尺
中位值:
氣候
氣候類型 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 23.8℃
- 最高月均溫 29.0℃
- 最低月均溫 17.1℃
年降水量
無霜期
年日照時數
臺南市位於台灣西南濱台灣海峽,地處嘉南平原。以人口而言是台灣第四大城市,計約76.8萬人。也是台灣五個市之一,亦為百萬人口的臺南都會區之中心都市、南部教育及文化中心。[2]
台南市是漢人在台灣本島最早拓殖的地區、曾為全台首府超過200年。事實上「台灣」一名最早即指台南,後才泛指全島。台南市亦以美食、傳統小吃、文化古蹟聞名,觀光業發達。由於歷史加上現代都會發展,使得「新舊交雜」成為台南市主要景觀特色,有「文化古都」之美名。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荷治時期
1.2 明鄭時期
1.3 清領時期
1.4 日治時期
1.5 中華民國
2 地理
2.1 地貌
2.2 水文
2.3 氣候
3 行政
3.1 行政區劃
3.2 象徵
3.3 公共設施
3.4 姊妹都市、友好都市
4 人口
5 都市結構
6 產業經濟
7 教育
8 交通
8.1 公路
8.2 鐵路
8.3 航空
8.4 船舶
9 旅遊
9.1 古蹟景點
9.2 自然景點
9.3 公共文化設施
9.4 大型百貨及市集
9.5 藝文活動與節慶
10 文化
10.1 廟宇
10.2 三大匾
10.3 詩社
10.4 安平民俗
10.5 文學作品
10.6 民族音樂
11 出身名人
12 政治情勢
13 廣播
14 榮譽市民
15 參考資料
16 外部連結
歷史
主條目:台南歷史
荷治時期地圖
明鄭:全臺首學孔子廟
清領:臺灣府城大南門
日治:武德殿
今日:新舊交雜的臺南市臺南市直至十九世紀末期的300年間,始終是臺灣全島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由於歷史淵源、政權更迭以及自然條件優越,故臺南市古蹟名勝特多,有文化古都之美稱。
荷治時期
臺南市最初由荷蘭人所建立。荷人首先在台江內海的孤島Tayouan(大員)建立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作為全島統治中心。稍後,荷人轉往本島於Saccan(赤崁)向原住民購地,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並規畫市街。往後之臺南市即承襲此脈胳發展,但昔日內海早已陸化、安平與臺南市街今已相連。
荷蘭人的通商經營雖然使臺南成為當時中國東南海外的大城市,漢人漁商接踵而至。但因為荷蘭人對移民百般苛徵、限制,終於引起漢人的不滿,永曆6年(1652年),在郭懷一領導下揭竿反抗。最後事變雖被鎮平,但一直到鄭成功征臺前,全市、甚至全島形勢始終動盪不安。
明鄭時期
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征臺、擊退荷人。取得政權後,宣佈將臺南赤崁地區改稱東都明京、大員改稱安平,設立一府二縣。鄭成功死後,世子鄭經即位,任陳永華為謀主,東都明京改為東寧。興建包括臺灣首座孔廟、設立學校,開啟了漢文化傳播的先聲。興水利、課農桑、安撫原住民等等。使臺灣逐漸成為漢人佔優勢的社會。
清領時期
1684年,清朝攻取臺灣,明鄭滅亡。稍後在臺南設臺灣府,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臺北之前,臺南一直是全臺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取臺灣後,改明鄭的承天府為臺灣府,清康熙23年,清廷頒布渡臺禁令,僅准漳泉地區做有限度的移民。至乾隆41年後,渡臺禁令已形同虛文,於是大量移民由鹿耳門湧入府城,形成明鄭後的移民潮。漸漸地,由於社會安定,人口持續增加,造就了民生富裕的條件。乾嘉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興起、壯大,為臺南之黃金時期。
清代後期起,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臺江,千里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而這也是臺南逐漸沒落的主要關鍵。到了同治3年(1864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而有正、副港之稱。
光緒元年(1875年)在北部增置臺北府、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失去全臺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光緒11年,臺灣建省,省治初設今臺中一帶,稍後改於臺北,使臺南府城逐漸失喪全臺經濟中心的地位。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臺南州廳1895年日軍進駐臺南市區,並設置臺南縣,後改為臺南廳。1920年臺南廳與嘉義廳改制為臺南州,臺南州廳設立於州轄臺南市。1900年11月29日臺南=高雄間鐵路通車,設「臺南停車場」,後改稱「臺南驛」(即今臺南車站)。臺南州廳、地方法院等公家機關相繼成立。臺南新運河開通。臺南驛改建竣工。在日本人的建設下,古都臺南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
臺南市直至1930年代,仍為僅次於臺北而居全臺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但由於昔日賴以繁榮的海運優勢不再,在臺灣南部的工商樞紐地位逐漸被具有優良港口的新興城市高雄市所取代。1940年,由於高雄市與臨近地區合併、面積與人口大增,臺南市遂落居全臺第三大城。
中華民國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收復臺灣,改臺南州為臺南縣,州轄臺南市改制為省轄市,而脫離臺南縣轄區,1946年併入臺南縣安順鄉(改名為安南區)。
由於工商業持續不振,人口增加緩慢,臺南市人口於1970年代再被中臺灣的新興都市臺中市所超越,因而退居全臺第四大城。
近年來由於臺灣逐漸由昔日重工業轉型科技產業,正逢安南區新設立的臺南科技工業園區、近郊臺南縣新市鄉新設立的南部科學園區等重大開發,經濟重新復甦、人口快速增加,為臺灣屈指可數之人口增加城市之一[3]。臺南市亦為居住人口多於戶籍人口的縣市,顯示有相當比例外地民眾在此謀生。
地理
地貌
臺南市位於嘉南平原,地勢低且平緩。與鄰近臺南縣也沒有明顯分界,市區也擴張至市境以外,組成百萬人口之都會區。全境海拔10~30公尺間,最高點海拔不超過40米。
臺南臺地位於市區東部,為一孤立之橢圓形切割臺地,北界有曾文溪、南端有三爺宮溪,於臺南縣永康市六合里附近之台地稱橄欖山,東側以明顯的臺地崖與大灣低地相接,西方則逐漸降低,而移化為安平平原。地長軸約12公里,東西寬4公里餘,臺地本稜線均維持在海拔25~30公尺的高度,最高點在臺南縣永康市網寮、第一公墓一帶,海拔達40公尺[4];因臺南臺地目前已開發,人類建築對地形的破壞則極大。相較之下,天然河川的切割度甚小,流量也不豐,多已成為道路下的排水道。
大灣低地位於臺南臺地東邊,大部分屬臺南縣永康市境,西緣以明顯的南北向臺地崖與臺南臺地相接,其長度約12公里半,寬約3公里,標高大部分在10公尺以下。由於聚落的開發大灣低地與臺南臺地的分界處已漸模糊。
安平平原位於臺南市西部濱海處,為新近隆起的海岸平原,平原高度均維持在海拔2~3公尺左右,並成為曾文溪三角洲一部分。此區在荷治時期仍為臺江內海潟湖,外緣有細長的鯤鯓形砂嘴。之後潟湖逐漸成為海埔新生地,今已為臺南新市政中心所在地。[5]
水文
四草紅樹林臺南市重要河川有曾文溪、二仁溪、鹽水溪和普通河川鹿耳門溪、日新溪,還有德慶溪、福安坑溪、竹溪、柴頭港溪等天然排水幹線。其中曾文溪、二仁溪各為臺南市北、南天然市界。由於地勢東高西低,河川均自東向西流入臺灣海峽。另外,南臺灣夏雨集中,河川水量隨季節差別極大。冬日常見巨石礫礫,夏日則黃水滾滾。[6]。臺南市大型湖泊不多,較著名的為臺南公園內的燕潭,和巴克禮紀念公園內的夢湖。赤崁樓以西為昔時臺江內海所在,今因泥沙淤積而成小湖泊或溼地,如四草湖、鯤鯓湖等,及安南區、安平區、南區內的許多魚塭。是其他省轄市所難見到的景觀。臺南運河位於臺南市五期重劃區,初期航行尚稱便利,惜當時規劃不週,安平港出口泥沙日漸淤塞,航運功能漸失,光復後家庭或工廠污水都排入運河之中,成為今日之污臭。現在正重新規劃整治中[7]。
氣候
臺南市地處北回歸線之南,屬亞熱帶氣候與熱帶氣候的過渡帶,亦受季風影響。全年平均氣溫23.8℃,最冷月(1月)及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17.1℃及29.0℃。大陸冷氣團南下侵臺時,降至10℃以下亦不罕見。臺南市有紀錄以來不曾出現零下氣溫。目前已知最低溫出現於1918年1月8日,氣溫2.6℃。[8]
受季風及地形影響,降雨乾濕季分明,雨量多集中於夏季,主要因鋒面及季風影響,佔全年降雨量80%以上,且西南季風盛行,及對流作用,午後易生局部性對流雨。夏季為颱風易發生時期。冬季水氣不足南部則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約1570公釐。降雨日數平均全年約有94日,8月即佔約16.2日。
行政
行政區劃
臺南市政府臺南1920年設市。目前為省轄市之一,設有市政府於安平五期。戰後原轄管六區(東、南、西、北、中、安平),後原臺南縣新豐區安順鄉併入臺南市,編為安南區,2004年原中區、西區合併為中西區,全市共6區迄今。目前的市長是許添財。民意機關臺南市議會設於臺南市政府旁,目前的議長為黃郁文,副議長為郭信良,包括正、副議長,計有41位議員,為市民監督市政。
臺南市行政區劃圖臺南市行政區劃表
行政區 面積(單位:平方公裡)
中西區 6.188
北區 10.434
安平區 11.066
東區 13.415
南區 28.038
安南區 107.201
總計 175.645
象徵
臺南市市徽市花、市樹 府城的地形環境在清朝時被堪輿師認為是一片展翅鳳凰的風水良地,因此得到「鳳凰城」的美名。另一方面,鳳凰木在日治時期被引進大量栽植,成了市區普遍常見的路樹,所以鳳凰花和鳳凰木順理成章成為臺南市的市花和市樹。其實在清朝時,臺南城代表的植物為刺桐,故臺南往昔亦有「刺桐城」之別稱。如清康熙年間,臺灣府海防同知孫元衡所作的詩:「刺桐城裏煙花靜,叢竹牆邊鳥雀空。味備五音懽百物,蓼根獨有避甘蟲。」即為描述臺南城(刺桐城)內的景色[9]。
市徽 市徽由市民蘇仲民於1969年設計,以市花為主體設計。意義如下: 背景紅花為鳳凰花(市花)。白字上半部為「市」字,中間部為「南」字,下半部圓狀者為「台」字[10]。
市鳥 臺南市政府於2005年發起市鳥選拔活動,由全體市民票選心目中的市鳥,最後結果由喜鵲最高票勝出。喜鵲為臺南地區常見的一種留鳥,相傳為清朝時由臺灣知府蔣元樞首先引進臺南,而後擴散到臺灣西部沿海各地,其見證了臺南市的發展歷史,具有特殊意義。至於其他的市鳥候選名單有:黑面琵鷺、高蹺?、反嘴?、斑頸鳩等四種,都是在臺南台江生態區或市區常見的鳥種。[11]
公共設施
臺南市赤崁樓的古老拱門臺南市在日治時期原有歷史館、產業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但在戰時幾近全毀。戰後近半世紀,臺南市僅有市立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市立圖書館等基本設施,長期遭市民垢病與歷史城形象不相符。
直至近年來國家臺灣文學館成立後才陸續有新設施,並陸續落成如氣象博物館(原臺南測候所)、運河博物館(原安平稅關)等。即將開館者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司法博物館(原臺南地方法院)。
體育設施則以臺南市立體育場為代表。設有:田徑場、棒球場、軟式網球場、硬式網球場、舉重館、桌球館、溜冰場、籃球場、自由車場、射箭場、游泳池、射擊場、橄欖球場、足球場、羽球場等多項運動設施。由於位於竹溪範圍,並在配合在其附近規劃體育公園。
另有部份設施雖屬臺南縣境,但因位於縣市邊界、距臺南市區亦不遠。包括仁德糖廠、臺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等。
姊妹都市、友好都市
臺南市目前共有25個姊妹市。另與澎湖、 日本仙台訂有友好或交流協議:
中華民國金門縣 (1981)
美國
加州蒙特麗(Monterey) (1965)
加州聖荷西 (1977)
密蘇里州堪薩斯 (1987)
俄亥俄州哥倫布 (1980)
佛羅里達州奧蘭多 (佛羅里達州)(Orlando (1982)
阿拉斯加州費克班市(Fairbanks North Star Borough) (1983)
奧克拉荷馬州奧克拉荷馬市 (1986)
阿拉巴馬州漢斯維爾(Huntsville) (1986)
伊利諾州卡爾德本(Carbondale)(1991)
菲律賓
巴賽市(Pasay City) (1980)
加美地(Cavite) (1980)
大谷地市(Tagaytay City) (1980)
鐵斯馬帝市(Trece Martires City) (1980)
卡加延德奧羅(Cagayan de Oro) (2005)
韓國光州廣域市 (1968)
玻利維亞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 de la Sierra) (1981)
南非伊麗沙白港市(Port Elizabeth) (1982)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黃金海岸 (1982)
比利時魯汶(1993)
以色列Ra'anana (1999)
瓜地馬拉Zacapa (2003)
波蘭Elbl?g (2004)
丹麥Ribe (2005)
土耳其Ke蓾顤en (2005)
人口
臺南市在1947年的人口為161,624人,到了1949年突破20萬人之大關。在人口逐年遞增下,1982年臺南市人口已超過60萬人。由1949年至1982年的33年間,人口成長將近三倍;至1990年,臺南市人口增為683,251人。臺南市的人口成長呈逐年遞增之趨勢。不過臺南市的年平均人口成長率反而呈現逐年遞減的狀態,從1946年到1986年期間,臺南市大約以每5年增加5至6萬人的持續成長,在這段期間,年平均成長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臺南市的幼少年人口數在1984年以前逐年增加。1985年以後,其人口數變化沒有固定趨勢,但是其人口數佔總人口數的比例逐年下降。到了1990年,幼少年人口數佔總人口數28.00%。青壯年人口數有一值都是逐年增加,但其佔總人口數之比例從1984年後也是逐年遞減。到1990年,青壯年人口數佔總人口數之比例為36.98%。中年人口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佔總人口數的比例亦有逐年增加趨勢,到1990年,壯年人口數佔總人口數之比例為29.54%。老年人口數與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皆逐年增加,足見臺南市人口結構有逐漸老化趨勢,1990年的老年人口數佔總人口數之比例為5.48%。
臺南市從1981年到1990年底,男性人口始終多於女性人口,但由於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逐漸淡化,且女權主義的抬頭,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之比例已逐年降低。又由各分區的性比例資料顯示,市中心區性比例較低(男女人數差距較小),例如中區為94.63%,北區為102.16%,西區為102.06%。而開發較晚且以一級產業為主的安南區、安平區之比例較高,安南區為107.02%,安平區為108.88%。 [12]